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
当前位置:首页 > 检察动态> 中检新闻
检察技术与信息化 | 梁某妹污染环境案、某行政机关怠于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
发布时间:2024-07-25来源:浏览次数:451
分享:

《检察技术与信息化》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检察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指导性读物(连续出版物),是全国检察技术信息化部门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指导,也是检察技术信息化工作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宣传阵地,对各地正确、有效地开展检察技术和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4年《检察技术与信息化》第1辑刊登了中山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梁某妹污染环境案、某行政机关怠于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全文如下:

针对违法行为人污染环境,技术人员依托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充分运用快速检测、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及卫星遥感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案件办理指明方向,还原案件真相,通过借力外脑巩固证据链,在跟进监督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发现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并及时将线索信息转化为案件战果,为刑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01基本案情

梁某妹在小榄镇东升片区经营的废品收购站在未取得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等相关经营证照且未配套污染物防治设施的情况下,长期非法回收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铁质废桶、塑料废桶以及塑料容器,在露天土地上对含有残存液体的铁质废桶进行切割、压平,致使大量残存液体直接流到空地上,挥发出有机溶剂的气味,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020年2月10日,公安机关将废品站经营者梁某妹捉捕归案,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废品站占用地块为耕地,且已被混凝土硬底化,废品站处理的液体直接倾倒在空地上,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查明废品站已经营一段时间,但无法确认具体开始经营时间。因案情复杂、涉案知识专业性强,为提高办案质效,推进执法规范化,我院积极落实最高检“检技融合”办案思路,成立由检察官、技术人员组成的办案组,通过“空天地”一体化办案技术手段为案件办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02办案过程

快速检测   准确定性

对案发地现场水体进行采样,共采集水体样本3个,经某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检验,上述水体样本的化学需氧量、铜、镉、砷指标均严重超出国家标准限值,梁某妹涉嫌构成污染环境罪,技术人员及时出具检测意见,为案件定性指明方向。后经第三方检测公司检验评估,其检测结果与我院实验室一致,且在现场土壤、水体、铁质废桶、塑料废桶和塑料容器内检测出石油类、甲苯、乙苯等,均超出国家标准限值,属于危险废物且存在燃爆风险,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航拍建模   精准测量

运用RTK厘米级定位无人机对现场进行正射、三维建模拍摄,共拍摄照片素材1285张,视频5段,通过测绘软件进行建模处理,生成WGS-84坐标系正射图1张,渲染现场三维模型1个,并出具勘验笔录。

一是通过专业测绘软件对涉案废品站地理位置进行经纬度标的点定位,对废品站硬底化面积进行测量,测得该废品站投影面积为3534.95平方米,如图1所示。技术人员及时向检察官反映情况,进一步为检察官办案明确方向。

640.webp.png                                                                         图1 通过正射图对废品站面积进行测绘

二是因废品站存放的固体废含重金属、石油类、甲苯、乙苯等危险污染物,存在较大燃爆风险,需将其及时转移至安全地点封闭存放,我院办案组迅速与环保部门、涉案地镇政府、危险废物处置公司进行协商,制定转移处置方案,对上述危险废品进行安全转移,共转移危险废物173.6吨。为固定现场证据,技术人员运用无人机对涉案地进行多角度照片、视频拍摄,利用无人机正射图对废品分布进行标注,如图2所示。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渲染可裸眼查看的三维复刻场景,如图3所示。方便后续查看废品站案发时废品存放的位置、数量和现场环境情况等。

640.webp (1).png图2 通过正射图对废品数量、分布情况进行标注

640.webp (2).png图3 废品站三维建模效果图

卫星遥感   还原真相

运用GIS地理信息平台获取案发前涉案地块的时序卫星遥感影像图,结合我院无人机正射图制作历史地貌变化图,还涉案地地貌污染变化情况,对破坏耕地、地表水受污染等情况进行识别、监测和追溯,通过监测分析发现该废品站于2019年11月18日已在经营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图4所示。

640.webp (3).png图4 历史地貌变化图

借力外脑   巩固证据

积极落实“检技融合”办案思路,技术人员在参与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梁某妹供述与事实不符,梁某妹辩解其于2018年4月开始租赁该地块,至2020年8月才开始经营废品站,但我院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该废品站于2019年11月18日已在经营且具备一定规模,梁某妹有作虚假供述的嫌疑。为还原案件真相,巩固刑事案件证据,我院借力“外脑”委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对涉案区域进行遥感监测分析,通过该院出具的《检察公益诉讼遥感综合应用监测分析报告》确认该废品站于2018年9月30日已经开始经营,2018年12月18日废品站内出现大量蓝色桶罐,2019年11月18日废品站已形成较大经营规模且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该报告分析结果与我院遥感分析数据完全吻合。

通过“空天地”一体化办案技术手段和借力“外脑”形成证据链闭环,还原了案件真相,在铁证面前梁某妹对其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供认不讳。2022年1月21日,梁某妹因犯污染环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十万元,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864.6万元,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跟进监督   发现线索

2022年2月,技术人员对该案生态环境修复情况进行跟进监督,运用无人机勘查发现该地块受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工作仍未启动,现场低洼地段有残留油污尚未清理,且出现受污染区域被第三方泥土覆盖的情况,致使现场环境被改变,增加了污染扩散风险和生态修复难度。通过跟进监督发现某行政机关存在对染土地生态修复怠于履职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技术人员及时将该信息反馈给检察官,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的规定依法对该行政机关怠于履职的行为立案进行调查,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职责,要求尽早恢复现场生态。

该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成立专项修复工作小组,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公司制定方案并积极开展修复工作。目前,该受污染地块已经基本得到修复,现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我院将持续跟进监督确保案件办理取得实际成效,做好公益诉讼“后半篇”文章。

03典型意义

该案为广东省首宗追究村委及经济合作社、转租人相关责任案,在检察机关的介入下依法追究了行政机关和相关集体、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涉案地块得到较好的修复,社会效果良好,被作为典型案例在中山市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公园展示,如图5所示。

640.webp (4).png图5 修复前后航拍对比图

一是落实“检技融合”办案思路,成立由检察官、技术人员组成的办案组,提高办案团队专业化知识水平,使办案人员懂技术、技术人员懂办案,技术人员在参与案件查办的过程中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技术支持方案,促进案件高质高效办理。

二是充分运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优势,全面应用“空天地”一体化办案技术支持体系,通过水质检测、无人机航拍建模和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等多维度技术手段固定证据,构建严密证据链。

三是通过借力“外脑”形成合力,为准确定性案件,巩固书面证据,还原真相提供有力帮助,在支持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同时给刑事检察部门输出权威机构监测报告作为证据,推翻嫌疑人的伪证。

四是做好持续跟进监督工作,在跟进监督中发现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并及时化为案件战果,向具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在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确保案件办理的实际成效。

04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强检是检察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检察机关战斗力的必然要求。下一步,我院将不断加强科技在检察办案中的运用,探索大数据分析研判、人工智能线索挖掘、多光谱遥测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切实发挥技术支撑办案作用,使智慧检务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