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山发布公布“中山改革典型案例30项”,其中,中山市检察机关4个案例入选十大集成式改革案例!
近三年,中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大旗,激发改革动力,始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唱响“敢问路在何方”,敢于挑战不可能,不在困难面前却步,精准改革、持续攻坚,改革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
全市上下改革激情迸发、活力涌流,一批集成式改革开辟新天地,一批小切口改革撬动“大变化”。现遴选出“中山改革典型案例3项”,展现中山改革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激扬改革精神、勇当改革先锋,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道上,坚持只要有利于高量发展就大胆闯大胆试,以改革的坚实步履,闯出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一场又一场革故鼎新的新胜利!中山典型改革案例30项十大集成式改革 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
营商环境十大改革: “工改”“水改”“田改”“城改”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信用中山”改革“智慧中山”改革“1+6+N”工作体系改革。20个小切口:改革“技改”国资国企改革实用新型专利快速预审改革绿色低碳金融实验室改革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基层综合执法改革“2+2”包容审慎监管模式改革村集体三资统管共治改革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改革“侨房新韵”改革“两把扫帚”改革环保共性产业园改革社区协商模式改革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改革“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改革“妈妈岗”改革干部转作风改革新就业群体党建制度改革“码上反映”改革
一、十大集成式改革
01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
改革做法:大力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与深圳规划、营商环境、产业协同、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六个一体化”。深化与港澳产业协作、机制对接,谋划推动“港澳科创+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加强与广州、珠海、江门等周边地市协同发展。
改革成效:开通深中跨市公交、深中旅游专线、深中航空港,率先启用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规划深中经济合作区,设立双向离岸孵化器,政务服务633项“深中通办”、330项“湾区通办”,47项“跨境通办”。
案例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局、市商务局、中山海事局、中山海关、中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市检察院
02营商环境十大改革
改革做法:坚定不移打造用心用情、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一流营商环境,四年来累计推进500余项改革措施,典型案例包括:一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二是新供应用地“拿地即动工”;三是新建商品房、工业厂房“交验即发证”;四是线上税费业务全市域集约处理;五是全省首创“个体集群”登记制度;六是产业政策全周期管理;七是全省首创支持起诉端口前移;八是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九是企业商业秘密多维立体保护;十是“企业服务1号线”。
改革成效:产业项目“预受理”缩短审批时限90天,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2个工作日,新建商品房、工业厂房等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线上税费业务办理效率提升2倍多,火炬开发区成为广东省首批10个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之一等。
案例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中山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政务和数据局、火炬开发区
03“工改”
改革做法:直面土地瓶颈,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清理113项不符合实践需要、自缚手脚的政策,出台延长使用年限,完善历史用地手续,调整容积率、分割销售、多宗归一等86项新政,建立改造后亩均效益阶梯式激励机制。创新“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模式。探索连改带征、联动新征,创新项目审批、融资、补偿机制。
改革成效:截至2024年9月,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2万亩,新增厂房面积近3500万平方米,新招引企业993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1653亿。中山被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案例单位:市“工改”指挥办、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中山市税务局、市国资委、市城管和执法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
04“水改”
改革做法:2021年10月以来,直面水污染难题,坚定不移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理顺全市统筹、市镇一体、下沉资源的治水机制,探索“河长+治水”、“排水厂网一体化”、供水“一盘棋”、清淤疏浚、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建立质量优先、安全第一、大兵团作战的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监管机制,闯出水污染治理新路子。
改革成效:截至2024年9月,累计新建管网5478公里,污水处理厂完工通水17座,内河涌水质综合指数改善41.5%,黑臭河涌减少超七成,连续两年在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绩效评价中获得A级。
案例单位:市“治水”指挥办
05“田改”
改革做法:探索全面建立“田长制”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管控约束、整治建设、补偿激励多措并举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创新“送图入村”“送训下乡”“四个一”方法、构建调查执法耕保衔接机制等举措。
改革成效:“田长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改革经验多次获省自然资源厅肯定推广,2023年完成耕地恢复1.15万亩,年度耕地增长率全省第一。
案例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06“城改”
改革做法: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六个全过程管控”,创新引入总师团队和国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打造老旧小区改造“中山样板”。制定城中村改造9项新政,出台全国首个税费优惠专门政策指引,重塑改造审批流程,首次落地政府“做地”模式,以数字化检察监督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
改革成效:成功争取国家政策扩围城市资格,25个村纳入省城中村改造名录。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审批时长压缩超50%,累计190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5万多户居民受惠。“土地违建执行监督模型”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一等奖并向全国推广。
案例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第二市区检察院、石岐街道、东区街道、神湾镇
07市直管镇体制改革
改革做法:加强市级统筹,探索片区统筹发展,跨镇街规划建设十大万亩现代主题产业园,跨镇街片区布局中心医院建设,破解产业空间、公共服务资源低效碎片问题。探索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改革,镇街“点菜式”下放权限,探索更灵活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干部使用机制,激发镇街发展活力。
改革成效:向“两区一镇”试点下放市县级事权及管理权限43大项、77小项,向不同镇街差异化、精准化下放政务服务事项有关权限107项、上收政务服务事项有关权限64项。
案例单位:市委改革办、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委社会工作部
08“信用中山”改革
改革做法:建设“1+2+3+N”信用基础体系,58个领域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打造一站式信用融资担保平台,创新投标、履约保证金电子保函改革,创新“信用+审批”服务。
改革成效:“信用中山”经验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推广,获评国家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2024年第2期地市级信用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案例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办公室(原市金融局)、市交通运输局
09“智慧中山”改革
改革做法: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市,一体推进数字底座、数实融合、无废城市、零碳城市建设,建构自主可控的智慧中山新底座,创新“八统一”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改革,探索“数字+”新模式,为全省智慧城市改革建设提供“中山路径”。
改革成效:中山市零信任政务终端安全管控方案入选全国电子政务外网“一机两用”样板点,超级SIM国产化密码安全应用入选工信部2023年工信领域商用密码百大典型案例。在2023年省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评估中与深圳并列A级。
案例单位: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委网信办、小榄镇
10“1+6+N”工作体系改革
改革做法:建立市级综治网格中心和“平安在线”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网格事项准入、退出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推行“三官两师”力量下沉。创新开展“同心网”试点、“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等改革。
改革成效:法院新收案件数连续三年下降,2023年度获评法治广东建设优秀等次、扫黑除恶工作全省考核评价第一档,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案例单位:市委政法委、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东区街道、横栏镇、坦洲镇、黄圃镇
二、20个小切口改革
11“技改”
改革做法: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构建“1+4+N”的扶持政策体系,开展“数字贷”和“免申即享”,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园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协同改造新模式。
改革成效:2024年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三、珠三角第一,推动605家规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累计转型覆盖率达68%,排名珠三角第2。2024年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案例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国资国企改革
改革做法:大力破解市属国企布局散、规模小、人才弱、机制差等问题,实施“4+N”战略性资源重组和“3+X”主业发展模式,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改革成效:2023年市属国企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增速位列全省国资系统第一。2024年上半年中山市属国资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等三个指标增速均为珠三角九市第一。
案例单位:市国资委
13实用新型专利快速预审改革
改革做法:中山市灯饰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率先启动实用新型快速预审试点工作,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中山古镇模式”。
改革成效:实现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周期由平均7个月缩减至平均15天,最快7个工作日。2021—2023年,中山市灯饰知识产权维权中心连续3年在全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
案例单位:古镇镇
14绿色低碳金融实验室改革
改革做法:创新“绿色经营贷”“绿色转型贷”,建设碳账户体系,建立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改革成效: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800.93亿元,同比增长15.79%。
案例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原市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分行、中山金融监管分局
15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改革做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资源和专业设置,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构建阶梯式培养机制,完善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创新跨市职普融通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改革成效:每年培育高技能人才4000—5000人,累计培育产业工人超10万人,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7.5%以上。2022年入选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案例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16基层综合执法改革
改革做法:以西区街道为试点,在队伍建设、厘清权责、智慧执法、规范运行等方面聚焦发力,有效破解基层综合执法“能力不足”“边界不清”“数据不通”“效能不高”四大难题。
改革成效:改革经验获中央编办主办的《中国机构编制》杂志以及《广东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广东改革工作简报》刊载。
案例单位:市委编办、西区街道
17“2+2”包容审慎监管模式改革
改革做法:以“少打扰、多引导、巧助力”为导向,创建以减免罚免强制、重点领域精准检查“2个全覆盖”,非现场执法、涉企“综合查一次”“2种新方式”为基础的“2+2”包容审慎监管模式。
改革成效: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共办理减免罚案件78万余宗、审慎强制案件800余宗,惠及企业3.5万家次。改革经验在2022年全省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会上获肯定推广,并获《法治日报》、《广州日报》、光明网专题报道。
案例单位:市司法局
18村集体三资统管共治改革
改革做法:在全省率先打通农村资金、资产监管两大平台,建立覆盖市、镇、村(社区)、组四级的“三资”统管共治新模式,全市所有村组集体资产纳入一体化平台管理、网上交易,形成“动态监管、全程可溯、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的闭环监管模式。
改革成效:2023年以来推动资产交易平均增值超8.52%,单个项目最高溢价超过400%。
案例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19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
改革做法:三乡镇大力构建农业产业品牌化培育、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四化”发展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产业联结模式,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1+3+5”工作机制,打造岭南古村落传承和发展、全域旅游、乡村产业运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物管服务等5个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改革成效:三乡镇2023年12月正式完成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建设,累计撬动各级及社会资金超6亿元。2023年雍陌、塘敢、西山等村集体收入较2020年增长约16.87%。
案例单位:三乡镇
20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改革
改革做法:翠亨新区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旅创新,2023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3154亩、排名全市第一,收回东部岸线1082亩用地,完成处置批而未供用地3826亩;跨市域高端人才社区、湾区未来科技城等首批深中重点合作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效。
改革成效:翠亨新区获批省级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并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
案例单位:翠亨新区
21“侨房新韵”改革
改革做法:石岐街道、南区街道探索侨房数字建模,创新公示、公告、公证“三公”模式和“协议代管”模式,探索侨房产权与管理权分离,解决消防审查、无产权建筑物梳理核实和处置工作难题。
改革成效: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东段示范段建成并对外开放,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公社片区加快建设,孙文西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案例单位:石岐街道、南区街道
22“两把扫帚”改革
改革做法:以中心城区4个街道为试点,整合市级、街道分别管理的环卫维护业务,探索以国资国企主导的环卫一体化机制,解决边界不清、标准不一、管养碎片化等难题。
改革成效:主城区环卫作业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环卫维护作业提档增效,节约主城区环卫维护作业近800万元。
案例单位:市城管和执法局
23环保共性产业园改革
改革做法:创新“环保共性产业园”发展模式,探索同一产业链涉污环节集聚,产业园一个排口排污,努力将环境治理成本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改革成效: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总投资额超80亿元,改革经验获生态环境部简报刊发。
案例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24社区协商模式改革
改革做法:建立“红心”议事协商制度、“五三三七”工作法等内容丰富、主体多元、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程序规范的城乡社区协商模式。全市村(居)100%建立村(居)民议事厅,累计协商2.5万次,解决群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超3000个。
改革成效:改革案例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
案例单位:市民政局、黄圃镇、横栏镇
25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改革
改革做法:在全省率先启动区域治未病中心建设,构建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实施中医药技术传承、人才发展、服务模式等6大创新,共形成34项可面向全国推广的经验成果。
改革成效:2023年,全市中医诊疗量占比、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分别大幅提升至25%、36%。中山2023年入选为广东唯一、全国15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之一,2024年入选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案例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
26“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改革
改革做法: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托育无忧”综合保险,开办公立医院托育试点,优化托育机构备案管理。推动“银龄安康行动”,填补了高龄老人意外险市场的空白,创新基层医养结合改革,建立机构安宁疗护病床和家庭病床联动机制。
改革成效:中山连续多年被省老龄办、省卫生健康委授予“银龄安康行动”突出贡献奖,“银龄安康行动”参保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市人民医院等2家医院获评“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每千人口托位数达5.8个,排全省前列,4家托育机构入选省示范。
案例单位:市卫生健康局
27“妈妈岗”改革
改革做法: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探索创新“妈妈岗”灵活就业新模式,出台18项措施,创新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及开发“4+N”就业模式,破解母职困境、生育抚育障碍、企业阶段性招工难等多个问题。
改革成效:备案开发“妈妈岗”2.4万个,覆盖企业520家,帮助超5100人次育龄妇女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妈妈岗”改革经验被写入中国妇女十三大报告。
案例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
28干部转作风改革
改革做法:中山坚定不移打响干部队伍转作风攻坚战,充分发挥党委“头雁”作用、考察导向作用、典型引领作用,聚力开展作风体检、统筹选育管用、构建严爱体系、夯实组织基础等方面改革,让“想干者”奋起、“实干者”有位、“能干者”无忧、“会干者”冲锋,推动全市干部队伍朝着“再造一个新中山”的目标日夜兼程、奋力拼搏。
改革成效:全市党员干部呈现出想干愿干、积极向上的干事劲头和精神风貌。获中组部《组工通讯》等央媒、党刊推介报导,作为全省两个地市级代表到省向中组部调研组汇报相关工作经验。
案例单位:市委组织部
29新就业群体党建制度改革
改革做法:大力实施以聚“蜂”工程为总纲,以强“蜂”行动、暖“蜂”行动、先“蜂”行动为支撑的“一工程三行动”,健全第一时间持续发现党员、多管齐下培优入党、“头雁”队伍培育等机制,破解新业态党建基础薄弱问题。
改革成效:建成3大类共1371个“党味”浓的暖“蜂”站点,构建“十分钟暖蜂服务圈”,有效激活党组织政治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改革经验获《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刊载。
案例单位:市委组织部
30“码上反映”改革
改革做法:持续开展损害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及时查处和通报一批典型案例,积极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聚焦审批执法领域,建立“码上反映”监督平台,拓展群众监督渠道,全力护航营商环境建设。
改革成效:督促有关单位实现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标准化、全流程网上办理率达到94.8%,督促加快105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案例单位:市纪委监委
相关文章